大鼠 (Rattus norvegicus)

一、  對生物醫學的貢獻

在20世紀,重大生理學研究發現多得自大鼠模式,人類實應感恩實驗大鼠對生物醫學之貢獻。可能由於研究方向的演進、試驗技術之精進、精密儀器設備的輩出;加上大鼠之飼育成本遠高於小鼠,故在大鼠的使用量上,有越來越少的趨勢。

二、  大鼠體重之變化

如同小鼠,不同之性別、族群或品系,在增重與成鼠之體重有些微差異,而近親品系大鼠之體型較逢基族群為小,成長速率也較緩慢 (圖1) 。一般而言,大鼠最常被應用於試驗的體重為200-300 gm (或6-8週齡),在這年紀之體重增長最為快速,約每週增加50 gm (圖1) ,然本校購自國家動物中心的大鼠,常在抵達動物中心時,發現較所需求者輕了許多,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大鼠自離開正常飼育環境、被包裝再至運抵本校約需12-20小時,這些在運輸紙箱的大鼠,可能因緊迫而停止攝取箱中的飼料與飲水。由過去的經驗,它們多在抵達本校動物中心後的48小時內,體重突然增加30-50 gm,爾後之增重則趨緩。故在此提醒同仁與同學,由校外運抵本校的動物,不應馬上開始進行試驗,應使之恢復「正常生理狀態」並「適應新環境」後,方進行試驗,故約需等待3-7天。


圖1. Sprague Dawley (SD)、SHR與WKY大鼠之增重 (mean ± std)。 (可點圖放大)

*SD/Crj大鼠之數據,蒐集自雄、雌各10隻,這些動物分屬於4胎,離奶前之飼料與飲水,分別為經高溫滅菌PMI 5010與RO水,離奶前之飼育籠為IVC;離奶後,飼料以PMI 5001、飲水為RO水、飼育籠則為鞋盒型籠加濾網蓋。本組SD大鼠之種源來自國家動物中心,而其於1996年由日本Charles River 公司 (Crj) 引進。這源於Charles River的SD大鼠,雖為逢機族群,但其成鼠體重遠較源於Harlan公司之SD/Hsd大鼠為重 (約重50 gm)。本圖之雄性SHR/NCr與WKY/NCr大鼠,為自美國Charles River 公司 (Cr) 引進之種源所生育的第二代,在蒐集數據期間,皆飼育於動物中心6樓之隔離區,以經高溫滅菌的飼料與飲水飼育,飼育籠則以IVC。由於這2種用於高血壓研究之近親品系大鼠,多僅使用雄鼠,故仔鼠在出生時,即將大多之新生雌仔鼠安樂死,僅維持每胎5-7隻,直至離奶。

三、  大鼠容易馴服

在進行試驗時,若「善待」大鼠,它們很容易如寵物般地變成非常溫馴,也常會「撒嬌」,這是在小鼠不易見的。大鼠在外型上,如同「放大的小鼠」,但在解剖構造上不盡相同,最明顯的眼觀差異為大鼠沒有膽囊,故俗語中的「膽小如鼠」指的是大鼠吧。事實上,雄大鼠也不如小鼠具侵略性,故單獨飼育後的雄性大鼠可以再與其他雄大鼠共飼一籠,不會發生「打群架」的問題。

四、  不築巢穴

大鼠也不如小鼠與倉鼠會築巢穴,故在飼育籠中不用提供易於築巢穴的墊料,而以吸濕性佳的墊料為較重要的考量。

五、  尾皮易被剝離

大鼠尾部皮膚也不同於小鼠,其尾皮並未與皮下組織緊密黏合,故切記勿隨便即抓起大鼠的尾巴,以免如同脫手套般地將其尾皮「脫下」。